Climate Change Data Portal
2010—2015年中国甲烷排放持续增加 | |
原文题名 | China’s Coal Mine Methane Regulations Have Not Curbed Growing Emissions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 |
译者 | 董利苹 |
发表日期 | 2019-01-29 |
原文网址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891-7 |
正文 | 2019年1月2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中国的煤矿甲烷法规未能遏制其排放增加》(China’s Coal Mine Methane Regulations Have Not Curbed Growing Emissions)的文章显示,中国的煤矿甲烷法规并未能有效控制甲烷排放量的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国甲烷排放量的年增长速度约为110百万吨/年。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煤电发电量约占其发电总量的72%(截至2015年)。据估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排放国,其中约1/3来自煤矿排放。中国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煤矿甲烷排放目标——到2015年减少排放或转换利用560万吨甲烷,而2020年的目标更加雄心勃勃。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煤矿甲烷排放和利用法规,并于2010年全面实施。那么,中国的煤矿甲烷排放法规是否遏制了甲烷排放量的增长呢? 来自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荷兰空间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的甲烷观测资料,评估了2010—2015年中国甲烷的排放趋势。评估结果显示,2010—2015年中国甲烷排放量持续增加,年增长速度约为110万吨/年,并在2015年达到了6150万吨。总体而言,2000—2015年中国的甲烷排放量增加了50%,可能占同期全球甲烷排放总增量的24%。2010—2015年中国牛肉和大米的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而煤炭产量从34亿吨增加到了40亿吨。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煤炭甲烷法规并未能有效控制甲烷排放量的持续增长。 研究指出,中国遏制煤矿甲烷排放量的增长需克服以下3方面挑战: (1)基础设施不足。中国大多数煤矿位于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与城市之间尚缺乏天然气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 (2)技术贫乏。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许多矿山不同,中国大多数煤矿都很深,煤层高度不透水。而中国目前使用的煤层气抽采技术仍需攻关,抽采的煤层气质量较差(甲烷含量低),中小型煤矿往往缺乏利用甲烷进行供暖或电力生产的技术专家。 (3)缺乏配套政策支持。①小型煤矿厂利用甲烷生产的电力在输出时具有复杂的波动性。尽管中国政府要求事业单位优先考虑使用煤矿甲烷生产的电力,但通常会遭到拒绝。电网公司因管理波动性电力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在采购方面也缺乏积极性。②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煤矿抽采并利用浓度超过30%的甲烷。矿山经营者为了规避这一要求,对煤矿甲烷进行稀释排放。这一操作不仅使煤矿甲烷无法再利用,而且还不安全。③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煤矿甲烷法规不到位。 |
文献类型 | 快报文章 |
条目标识符 | http://gcip.llas.ac.cn/handle/2XKMVOVA/64807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0—2015年中国甲烷排放持续增加. 201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